全国高新区排名出炉 济宁高新区连续五年进位

时间:2023-03-02来源 : 中国网园区作者 : 吴丛

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2022年度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结果,济宁高新区列第65名,较上年度上升2个位次,实现五年连续前进42个位次。其中,产业服务平台建设、企业开放创新、科技企业国际竞争等方面表现突出。

济宁高新区紧紧锚定“高新定位”,扛牢扛实“高新担当”,坚持以科技作引领,以产业为基石,以改革促提升,全力深耕产业高地,涵养创新生态,优化发展环境,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工业经济持续膨胀。坚定不移“大抓产业、大抓先进制造业”,建设了国际高端装备产业城、航空航天产业城、中韩高端装备产业园等产业集聚区,打造千亿级现代化产业集群。山推股份营收过百亿,85家企业实现产学研高层次合作、总量全市第1,制造业增加值占比突破40%,高端装备产业本地配套化率接近60%,为国内工程机械产业链最完整的区域之一。培育国家、省、市“专精特新”“瞪羚”等优质企业104家,连续两年被评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五星级示范基地,智能制造装备被评为全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一体化道路机械智能制造获评省级特色产业集群,获评全省唯一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2022年,新增“四上”企业213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家、省市级专精特新、瞪羚、单项冠军企业96家,总量全市第1。一体化道路机械智能制造产业获评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基地企业数字化升级项目全市唯一入选国家试点,获评全省唯一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

科技创新赋能增效。聚力打造济宁科学城,探索实践了“科技+招商”“科技+产业”等“科技+”工作模式,有力赋能了产业提质增效。成立全省第一家实体运作的市级产业技术研究院,建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29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72.06%,获评国家高新区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单位、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特色载体。2022年,高新技术企业同比增长44.3%,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同比增长23.12%,免税技术交易额同比增长181.9%,各项重点指标实现了大幅增长。4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全部被火炬中心评为A类孵化器;中科智能科技获批全市唯一一家省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示范基地。超额完成科技部火炬中心科研助理岗开发工作,获火炬中心表扬。济宁科技馆获批中国科协“‘科创筑梦’助力‘双减’科普行动”试点。艾美科健等6家企业获省科技进步奖;科大机电等6家企业入选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鲁抗医药获第九届淮海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开放高地加速隆起。在全市率先成立专业化招商发展集团、人才发展集团,21个国家和地区、15家世界500强投资高新区。总投资106亿元的日本小松全球智能制造产业基地项目成功奠基,到位内资、使用外资总量连年居全市第一。保税物流中心项目竣工,高新制造畅销全球180个国家和地区,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200亿元、增长44.6%,获评山东省国际合作特色园区。2022年,落地亿元以上“十强”产业项目48个,使用外资2.9亿美元,均居全市第1。蓼河国际英才港列入市级战略,聚集海内外合作院士12名、国家级重点人才23名,常驻外国专家300余人,成为全省三家人才改革试验区之一。在全省率先推行区域评估“283”新模式,重点事项办理进入“一天时代”,成为全市唯一拥有“国家省市县”四级权力事项的区域,获得全国第二批外资登记权限。2022年新承接国家和省级以上改革试点24个,20余项典型经验获国家和省级部门发文推广,全市率先全面推行“免证办”,2个创新做法获国务院《全国优化营商环境简报》及国家部委推广。

下步,济宁高新区将聚焦“又高又新”定位,全面铺开“1477”发展布局,着力强引领、优环境、增后劲,全方位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努力打造具有强大竞争力、引领力、辐射力的产业高地、创新高地、开放高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打造优势突出的产业高地。成立产业发展专班,加快编制《高新区2023—2027年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大力发展工程机械及智能装备、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医药健康、新材料新能源、数字经济、智能终端、现代服务业七大主导产业,着力招引“高大上+链群配”项目,做大做强小松、山推等龙头企业,打造千亿级现代化产业集群。

打造要素集聚的创新高地。充分发挥济宁科学城示范引领作用,围绕创新能级提升开展科技创新指标攻坚行动,以海川路科技创新发展轴带为支撑打造主导产业创新策源基地,依托产业创新联盟实施县区科技联合创新工程,着力实现创新要素集聚能力、双链融合发展能力、创新辐射带动能力“三大能力提升”,全面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力。

打造活力迸发的开放高地。全面优化营商环境,牢固树立企业至上理念,全力推进“一条龙”“保姆式”服务,竭尽所能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持续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优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深化人员聘任和工资薪酬制度改革,推动一区多园整合提升,优化区街权责边界,不断激发内生动力,在全国、全省开发区坐标系中持续争先进位、确保第一方阵。

(责任编辑:园区投稿01)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