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经开区:破立并举 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2-10-18来源 : 贵州日报作者 : 金秋时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安顺经开区的党员干部身上,有着一股勇往直前的昂扬斗志,一股想干事、干成事的韧劲。

干净整洁的石板路、清澈的湖水碧波荡漾,湖边绿树成荫,落日余晖时分,湖天一色,秋日的安顺经开区娄湖生态公园美不胜收。

“以前,我们学校旁边还不叫娄湖公园,当时我们来读书时知道学校旁边有个湖,大家都呼作‘娄家坡水库’。”十多年前,曾在安顺学院读书的郝若欣回忆道,“当时,走在湖边都是碎石,不时能看到垂钓者和附近的村民,还常能闻到鱼腥味。”

2017年,“娄家坡”变了。从规划设计开始,娄湖生态公园项目以“城市双修”中的生态修复为目标,以海绵城市实施方式为建设手法,融入智慧城市理念,力图在处理“黑臭水体”、对娄湖进行生态环境修复的同时,目标打造一个集旅游观光、生态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化城市公园,市民游客游憩健身之地。

3个月拆迁30万立方米、挖山80万立方米、修路近10公里,7个月就完成原定三年才能完成的娄湖片区棚户区改造项目,娄湖之变由此开始。

短短五年,安顺经开区干部群众勇于担当创造奇迹。“娄家坡水库”变身为安顺市民休闲旅游打卡胜地,获批安顺市“十佳旅游景区”,与东边的虹湖相互辉映,成为安顺西城区的又一颗璀璨明珠。

从规划到建设,娄湖之变的背后,彰显了安顺经开区人依靠奋斗实现梦想,从建区的5平方公里提升至如今建成区36平方公里,敢闯敢试、敢于人先的决心和勇气。

过去十年里,安顺经开区高楼拔地而起,宽阔平坦的城市道路联通起经济社会发展的“动脉”……经济增速连续10年全安顺市第一,2021年GDP和工业总产值双双突破“两百亿”。其中GDP占全市18.6%,创造了不断赶超跨越的“黄金十年”,交出了奋进新时代的精彩答卷。

改革创新精神延绵不息

安顺经开区人最不缺的就是智慧和勇气。

曾经的城郊一隅,和城东热闹繁华的主城区形成鲜明对比。困难不怕,就怕缺精神。

1992年,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安顺经开区成为全省首批成立的开发区之一。几十年来,作为安顺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改革试验区的前沿阵地,当地干部群众发扬改革创新精神,把安顺经开区打造为一座座高楼林立,一个个现代化产业工业园区聚集的现代化都市。

改革创新精神延绵不息。党的十八大以来,安顺经开区在改革发展的大潮中踏浪前行,坚持党建引领,大胆改革破冰,增强发展活力。

整合资源,创新“大部制”,国土、规划、棚改等部门职能整合成“大征收”,统一工作机制,敢啃硬骨头,啃下硬骨头,在政策窗口期,棚改工作在全市率先完成任务,连续两年获省表彰;

打破常规选人用人,将现有人事关系封存,以工作组形式开展工作,人岗相适,并探索雇员制,充实经济人才,弥补人才短缺;

公开亮相月评选的反向惩戒“慢陀螺奖”、季评选的正向激励“攻坚克难奖”,并修订完善容错纠错等制度,让干部学起来、动起来、干起来、改起来;

探索“农村社区治理”新路径,当地农村社会治理工作入选民政部首批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2022年顺利通过民政部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结项评估;

推进国企实体化转型,将原有国有企业整合成四大板块。安顺经开区城投公司走市场化运作,扛起了PPP建设的重任;虹阳公司扛起了债务化解的重大责任;聚福菌公司承担了乡村振兴、“黔货出山”等重要任务,2019年成为国家龙头企业,2021年完成技改,今年,成为省金融监管局重点帮扶拟上市的安顺唯一国有企业。

立足人民至上,建立区镇村三级联动的“医联医共体”,让群众就近享受到三甲医疗服务;

…………

“干”字当头,一项项扎实有力的举措,让安顺经开区在敢破敢立、破立并举当中,为助力高质量发展注入无限活力,托起人民群众稳稳的幸福。

新旧碰撞中产业结硕果

漫步位于安顺经开区幺铺镇的云马老工业基地,红砖黑瓦,随处可见上世纪六十、七十、八十年代三线建设时期留下的厂区、居民区、校区等历史建筑遗迹,当地深入挖掘三线文化,致力在此打造“三线记忆·美丽乡愁”的文化旅游项目。

三线建设为安顺经开区工业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老传统三线精神在此延续。在贵州三大军工基地中,贵航集团(011)有49家全资及控股子公司分布在安顺市,其骨干和龙头企业主要集中在安顺经开区。

在安顺经开区,以贵飞、风雷、云马等为首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既是当地工业经济的传统优势项目,也是当地工业经济的首位产业。    

老传统制造企业如何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贵州风雷航空军械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三线建设发展起来的老军工企业,将目光瞄准高压氧舱项目,成立风雷氧业科技。近年来,公司发展迅速,通过加强与上海复合材料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合作,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在高压氧舱、低压氧舱的基础上,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压富氧舱产品,进一步应用在现代养生保健行业中。低压氧舱系列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85%。

老三线焕发新光彩,助推了新型工业化步伐,成为安顺经开区加快产业转型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顺经开区传统制造业企业通过深入实施“千企改造”工程,八大产业专项振兴行动,引导、鼓励和支持传统制造业企业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为重点,扩大技改投资,持续推动工艺技术装备升级。目前,该区通过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充分发挥“贵飞工业联合体”作用,依托贵飞公司引入了19家军转民、民参军的企业,承接更多成飞的产品转移,贵飞军贸飞机飞出国门;百灵制药实现了新旧动能转化,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支持企业产业链强链、补链,增强发展竞争力。 

新旧碰撞中,传统制造业转型,新兴食品加工业兴起。

金刺梨、金尘茶、“三碗粉”等“经开三宝”不断迭代升级,拟培育上市,做成“百亿级”产业。金尘茶依托中国500强华兴控股投资的“原叶袋泡茶”深加工项目,打造成为中国“原叶袋泡茶”的引领者。

在黄果树“三碗粉”已建成的欧标厂房内,生产线上,米粉打包、装盒等工序紧张有序进行,一派忙碌景象。贵州“嗦粉”文化走出国门。今年1月23日,以贵州特色的牛肉粉、羊肉粉、酸汤粉为主要产品的“三碗粉”系列产品第一批6万份成功出口澳大利亚,7月份第二批20个集装箱60万份出口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

今年,贵州黄果树中央厨房有限公司按照新国发2号文件支持参与RCEP企业服务平台和跨境电商发展的精神,积极争取作为贵州生态特色食品产业RCEP企业服务平台的执行单位,8月初建成RCEP企业服务平台,助推安顺农特产品实现跨境电商交易。

争做攻坚“猛将”,干事创业的路上,安顺经开区正加快助力云雀汽车与轻橙汽车合作,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用好011科创谷入驻企业,赋能传统企业升级,赋能社会治理。依托百灵亚东胰岛素项目与重庆医科大学等合作,引进新冠自检试剂盒生产等更多产业,延长产业链,誓力打造“百亿级”生物制药产业园,一幅蓬勃壮阔的产业发展图景缓缓舒展开来。

产城一体打造幸福家园

脚踏石板路,蜿蜒而上,一路山石小景、一栋栋特色民宿、特色博物馆让人眼前一亮。“我们村来了咖啡馆”成了村民热烈讨论的话题。

这里就是曾经的贫困村,今日的样板村——阿歪寨村牛蹄组。

每逢节假日,省内外游客络绎不绝前来打卡。幺铺镇阿歪寨村的华丽蜕变折射了安顺经开区产城融合、城乡融合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

如今,安顺经开区正致力打造十里荷廊乡村振兴美好生活共同富裕集成示范带旅游品牌,带动以十里荷廊为核心的阿歪寨村、羊场村等村寨加快农文旅融合发展。一张张村民的美丽笑脸随处可见。

当地因地制宜规划建设十里荷廊万亩荷花、聚福菌食用菌、四旗千亩高端水果采摘、高寨千亩精品蔬菜种植、打纸千亩中草药种植等五个农业产业园区,推进农业产业向规模化、现代化迈进。

以食用菌产业、蔬菜(莲藕)、生态畜牧渔业、林业(花椒、金刺梨)、中药材(花卉)五大产业为主,调结构助振兴,做优做强特色优势农产品,快速推进涉农产业高质量发展。

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十年里,安顺经开区,彻底撕掉脱贫标签,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2017年末,安顺经开区13个贫困村全部提前出列;2018年9月,顺利通过国家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检查,实现减贫摘帽;2019年末,全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15户5007人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降为0,全面消除绝对贫困;2021年,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9557元、16053元。

加快城乡一体化,推动融合发展。

近年来,安顺经开区加大力度,修缮和建设了黄齐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戴安澜广场等红色景点,厚掘三国藤甲遗迹、中国远征军出发地、三线建设等历史文化。全域旅游发展迅速,形成农旅互融、工旅互动、文旅互促、村旅互进的发展格局。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产业升级成效显著,融合发展提质增效。娄湖生态公园、十里荷廊、“一个人的安顺”乡愁文化园、藤甲谷、三合苗寨等景区景点成为“网红打卡地”。幺铺特色小镇、万象旅游城等美食荟萃。

目前,安顺经开区有2个4A级、3个3A级景区,200余家酒店近两万张床位;还有多个彰显地方特色文化的旅游网红打卡地,已成为西部重要的黄金旅游大通道。

从城市到农村,从农田到工厂,新型城镇化的步伐不断加快,“文化经开、宜居经开、食汇经开”城市新名片,正在加快释放无限魅力。

翻看成绩单,令人振奋。立足新阶段,启航新征程。当下,以打造“改革开放先行区”“军民融合引领区”“大数据经济创新区”“大健康医药示范区”“生态特色食品聚集区”“文化旅游集散新高地”的“五区一地”为目标,传承“一切要为人民打算”的情怀,安顺经开区正在奋进新时代的新征程上昂首阔步前行。

(责任编辑:梁萍)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