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高新区:创新成势 高质量发展引擎轰鸣

时间:2022-10-17来源 : 南京日报作者 : 六高轩

创新潮涌,创聚六合,六合高新区应运而生,拔节成长。自2017年“呱呱坠地”以来,高新区牢牢把握“高”和“新”的发展定位,不断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厚植创新创业沃土,累计创成国家级科创载体4个、省市级科创平台超过20个,引进国内外院士5人、省市区各层级高层次人才近百人,落地新型研发机构25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高校先后进驻六合科技创新港……“创新创业策源地、科研经济先行地、创新人才集聚地”加速崛起。

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六合高新区主要负责人表示,园区上下将全方位激活创新基因,持续提升产业质效,加速打造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强磁场”“示范区”,在创新发展“主战场”上争当先锋,在全区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中争作贡献。

筑暖巢 科创载体建设步履铿锵

走进六合高新科技城项目建设现场,工人们或安装强弱电,或涂饰外立面,忙个不停。该项目拟打造产业加速器,总建筑面积约19万平方米,其中公建配套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新建标准化厂房、研发配套实验室等约17万平方米,入列市重大项目计划。

“通过现场工种培训转化、高温天错峰施工等举措,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六合高新科技城项目经理介绍,目前,该项目11栋厂房已完成主体结构工程验收,预计明年初项目整体竣工交付,比预期提前了近三个月。

六合高新科技城项目的“加速快跑”,只是六合高新区加快科创载体建设的一个缩影。曾几何时,缺乏创新载体,创新资源、要素难以聚集是高新区创新发展面前的“拦路虎”。针对这一问题,高新区多措并举拓展载体空间,六合科创中心、启迪虚拟现实众创空间、5G产学研教一体化空间、富尔登绿色智能制造产业园等先后建成投用。

去年,六合高新区“大手笔”启动总建筑面积约33万平方米的两大产业城项目。除了六合高新科技城已现雏形之外,如火如荼建设中的环保科技城,如今已进入地上主体施工阶段,其中二号楼已施工至11层。“我们全力以赴赶工期,力争今年年底完成四栋塔楼主体封顶。”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一个个科创载体“拔节生长”,如今,园区投用、在建科创载体面积超100万平方米,“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特色产业园”的完整创新链已经成形。今年4月份,科技部正式公布2021年度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名单,六合高新区棠邑科技企业孵化器榜上有名,成功跻身“国家队”,前不久再获省绩效评价优秀评级。

筑好暖巢,引凤来栖。2018年以来,六合高新区陆续吸引了欧洲科学院院士,深圳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张学记;中科院院士、中矿大(北京)教授何满潮等5位国内外院士,以及科技顶尖专家、创新型企业家、市区高层次人才等超200位各类高端人才集聚,为产业强起来注入人才原动力,“初创-科小-高企-规上”的创新型企业矩阵已基本形成。

建良港 校地牵手赋能创新发展

以创新的办法谋创新,六合区审时度势提出建设六合科技创新港,打造深化校地融合与创新发展的全新模式,探索实体经济转型发展之路。六合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六合科技创新港由六合区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重点高校合作共建,按照“一港两片区”建设框架、“N+X模式”加速推进。其中,“N”是重点打造N个高校院所的科研平台集群,“X”是吸引国内外高校院所的单个科研平台落地,力争实现依托1个科研平台、落地1个领军人才、带动1批产业发展、集聚1群双创人才“4个1同步”。

去年12月,六合科技创新港首期落地项目揭牌仪式举行,正式开启创新港实质化运行。现场,创新港项目运营机构——南京长江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以及绿色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研究所、机器人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研究所、蜂群无人机制造与控制技术研究所等4个研发生产一体化项目集中揭牌落地六合高新区。

同为创新热土,共担创新使命。六合区委区政府赋予高新区与创新港融合发展新定位。置身发展“新坐标”,六合高新区着力在拓展项目承载空间、加大项目招引力度、加快成果转化进度、优化服务保障制度上集势聚能,积极导入南航、南信大等高校创新资源。仅今年上半年就有23个高校人才和产业化项目落户。其中,平台+产业类项目8个、科创类项目15个,南航已落地项目10个,由院士领衔的绿色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山行智能科技等6个项目已实质化运作,集聚硕士及以上科研人员60余人,在手订单约5000万元;南信大依托去年落户六合高新区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合作引进爱浦路、岩复医学等企业13家,一批高端优质项目陆续“开花结果”。

促进成果转化全力以赴,服务人才团队不遗余力。六合高新区坚持为创新港落地项目提供全方位全流程服务,涵盖从工商注册、项目立项、环评安评、政策申报等一揽子打包工作,今年以来已累计组织项目洽谈、专场宣讲、金融对接等推介活动20余场。“无论是房租物业减免、启动扶持,还是设备购置、住所保障,六合区特别是相关部门提供‘管家式’服务,帮我们解除了后顾之忧,让大家专心致志搞研发、抓项目。”在六合科技创新港工作的高校科研人员纷纷点赞道。

机器人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研究所项目落户后,通过高新区牵线搭桥,与六合本土企业南京新浙数控机床有限公司开展合作,研究所利用自身先进技术协助新浙数控对现有技术进行升级,帮助企业提高产品加工精度。此外,南京天城交通研究院有限公司起草的“城市场景下无人机安全间隔标定技术规范”获江苏省地方标准立项,这也是全国首个低空无人机飞行安全间隔技术标准。

良“港”涌“新”潮!六合高新区将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模式、完善创新体系,加快六合科技创新港建设,让创新产出更大效益、释放更强发展活力。

育生态 精准服务助企乘风破浪

连日来,在南京瑞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检测包装车间,工作人员手不停歇忙着检测一个个形状各异的“小方块”。“这是我们自主研发设计的新一代高热流密度芯片散热热沉,兼具高导热与低膨胀系数等优势,材料成本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五分之一。”公司董事长王长瑞介绍,聚焦芯片散热领域的新材料研发、设计、生产与供应,公司与中国电科、航空工业等建立合作关系,订单已突破100万片。

去年底才正式成立的瑞为新材料,不到一年即“奔跑如飞”,背后离不开高新区的支持和推动。从公司成立第一天起,高新区就给予办公场地等支持。在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高新区积极宣传政策、提前辅导,加速企业成果落地转化。王长瑞介绍,由于公司业务主要围绕新材料、新制造等产业方向,原先制定的产业政策与公司发展战略契合度还不够高,对于公司发展遇到的难题,高新区工作人员纷纷化身企业“服务专员”,包干联系、服务上门、帮办代办,让企业心无旁骛谋发展。

在高新区,“乘风破浪”的瑞为新材料并非个例。作为首批入驻高新区的企业,2018年以来,南京融众环境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已成功孵化13家企业,2021年总营收近1.4亿元。多基研究院引孵企业14家,获得知识产权18项,签订技术服务合同总额近3000万元。

一路陪伴成长,创新生态已蓬勃而发、渐成气候。六合高新区主要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深化“棠邑客厅”品牌服务,全力构建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社会服务、人才引育于一体的创新空间,打造布局优化、项目集聚、产业升级、保障精准的发展空间,持续激发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以高水平的创新生态厚植高质量的创新沃土,把高新区打造成人才创新创业的理想栖息地。

(责任编辑:梁萍)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