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唱好新时代绿色发展“长江之歌”

时间:2022-09-23来源 : 新华日报作者 : 唐颖 杨波 施俭娣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水源地、生态宝库和黄金水道。自开展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整改至今,常州始终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要求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根植在思想中、落实到行动中,将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作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大力推动长江经济带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努力唱好新时代的“长江之歌”。

全力攻坚,破解“化工围江”难题

长江之畔,绿带交织。江堤南望,近3000亩绿地格外醒目,绿草茵茵,鸟鸣啾啾,如今的亲水生态客厅前身是16家腾退搬迁的化工企业。转身向北眺望,落日余晖下,不少市民临江漫步。原址曾是一家化工企业的专用临时码头,眼下已是碧波荡漾。

长江常州段岸线总长25.8公里,曾是江苏省沿江城市中长江岸线最短、功能布局最全、“化工围江”特征最明显的区域之一。滨江开发区新材料产业园依江而建,84家化工企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沿江生态环境也承受了巨大压力。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直指症结,指出“化工围江”顽疾。找准症结所在,挖出环境问题的病根,刀刃向内,常州敢于“舍沉舟、弃病树”,系统推进“停、拆、绿、提、转”五大行动,两年累计投入资金45亿元,已安全拆除43家,累计腾地近4000亩,实现沿江一公里范围内低质低效化工生产企业全部“清零”。

将“长江大保护”蓝图从“大写意”一笔一笔绘制成“工笔画”,常州系统编制《长江经济带(常州沿江地区)生态优先绿色转型发展规划(2018-2035年)》,形成“1+6”规划体系。制定化工企业安全拆除、土壤管控实施规范,在全省率先发布《化工企业安全关闭现场监督管理服务规范》2项地方标准,填补政策空白。

立行立改,抓好突出问题整治

曾经,长江沿岸小渔船和违章建筑犹如块块疮疤,蚕食着一江春水的秀色,沿江不见江、处处脏乱差。

咬住问题不放松。坚持严的基调,常州接连啃下一块块“硬骨头”——沿江码头环境整治,完成国有收购沿江散货码头,制定“一港一策”转型升级方案。拆除停泊在夹江南岸的99条杂船和渔港码头的245条渔船,上岸渔民参照失地农民相关政策纳入社保体系。严厉打击长江非法捕捞,坚决斩断违法非法产业链、利益链。

写好环保督察整改“后半篇文章”,常州始终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整合人大、政协、纪检、司法等监督资源,不仅着眼于生态环保大问题,也将“镜头”对准困扰群众的“身边事”,从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开展应急处置等方面落实整改举措,从国家警示片披露的负面典型转变为扎实整改的正面示范,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

故地重游,江岸开阔,一支长江护渔队无论寒暑都雷打不动地在辖区水域开展日常巡查,制止非法捕捞、开展禁捕宣传。连日来的高温阻挡不住长江常州段“巡江人”的脚步,领队的长江护渔队队员周太明说,他就是江堤上的“眼睛”。长江禁渔前,他曾是常州市新北区春江街道新农村水产捕捞队队长。“以前总是想着怎么捕鱼,现在变成思考怎么护渔。看到以前杂船凌乱的渔港码头如今变成美丽的生态公园,长江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人能来江边游玩了,我感到很值!”从捕鱼人到“护渔员”,周太明浑身充满了干劲。

绿色蝶变,构建沿江生态屏障

如今,离江岸线直线距离约300米的常州常隆化工有限公司已经整体搬迁。人去楼未空,其行政办公楼被保留改造成为长江大保护展示馆和法治宣传教育馆,这是常州专班化推进长江大保护的见证,也是长江岸线因破而立、转型蝶变的缩影,更是在党建引领下全力打造“258党建示范圈”的生动体现。

沿着省庄河生态廊道漫步,江风拂面,岸绿景秀。在许多居民的记忆中,这里曾是“散乱污”的煤炭堆场。转变就在这两年间——能拆尽拆、连片覆绿。对于沿江的变化,“守岛人”石厚林最有发言权。“小时候,我们都住在岛上,白天在长江边游泳摸虾,晚上听着江水声入睡。后来,一家家化工厂来了,最严重的时候,住在岛上的我们都不敢开窗。幸好,我们的绿岛如今回来了!”2006年,当岛民集体搬迁“上岸”住进社区后,这位年过六旬的老支书却扛起锄头申请重返小岛,带领村民种树。盛夏时节,他种下的成片苗木随风摇曳。无人机升起,在航拍镜头下的小岛犹如长江上的一颗绿色明珠。

从荒田滩涂到繁华新港,从江心小岛到宜居家园,常州高新区全力打造“三纵三横”多点生态体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推进长江沿岸造林绿化专项行动,高质量植绿、大规模增绿、抢救性复绿,加快推进化工企业腾退地块连片复绿,努力打造长江大保护绿色转型发展的闪亮名片。

“破”与“立”之间,常州持续探索“空间补偿”机制。“企业退出—生态修复—指标调剂—异地使用”大闭环实践路径,在常州实现了融合“治水、治产、治城”的土地管理新探索。两年来,常州高新区共完成土地指标置换755亩,预计2022年将置换759亩,累计新增复绿面积3000余亩,生态岸线占比全省第一。还江于民、临江亲江,水清、岸绿、景美的长江岸线正展现出最美姿态。

破立并举,深化产业结构调整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仅要保护好生态环境,更要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常州滨江经济开发区作为常州市长江大保护的主战场,在“减量”的同时“增效”。园区从5个维度21项指标对企业进行科学评价、分类管理,明确项目准入标准,瞄准高端化、绿色化产业发展方向,突出高性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和创新药等产业优势,全力推动园区上下游配套、集群化发展,全面打响了“东方碳谷”“创新药谷”产业地标。

2021年滨江新材料产业园在大力度腾退背景下,经济指标不降反升,实现工业总产值469.4亿元,同比增长21.6%;亩均税收从2019年的11.1万元增至2021年的20.1万元,并连续四年入选“中国化工园区30强”,位列第14位,成功获批全国绿色化工园区(创建单位)、中国智慧化工园区试点示范(创建单位)。2022年以来,面对疫情对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影响,滨江新材料产业园主导产业依然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1-7月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322.6亿元,同比增长33.6%;新医药产业1-7月实现产值98亿元,同比增长234.1%,生态红利正源源不断转变为发展红利,用高质量发展成果印证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常州市新北区委常委、滨江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姜浩表示:“预期到2022年年底滨江经济开发区工业总产值将突破1000亿元,并有望到‘十四五’末滨江新材料产业园的亩均税收达到50万元,迈入全国先进化工园区的行列。”

大江流日夜,更多“华丽转身”的故事正在上演,与此同时,常州交出了经济与生态、开发与保护的绿色发展新答卷。

(责任编辑:园区投稿01)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