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高新区“水下森林”向“绿”而生

时间:2022-09-23来源 : 中国江苏网作者 : 范昕怡 龙美娟

森林长在水下,是一幅怎样的景象?9月21日,记者从苏州市生态环境局获悉,金墅港水源地生态修复项目进入为期两年的监测管护期,884亩“水下森林”初现雏形。在金墅港水源地水域,在岸上就能看到水中水草摇曳、鱼儿穿梭,仿佛走进了一幅生态水墨画中。

金墅港水源地是太湖饮用水源地之一。这里原是一片废弃的鱼塘,圩区内部水生植物多样性低,水生生态系统失衡,水体净化能力偏弱。苏州高新区实施金墅港退圩还湖及水源地生态修复工程,利用水草构建起一片“水下森林”,保护太湖水源地水质安全。

项目首先对圩区内部进行基底改造,将湖水抽干后对原有土质进行了改良,改善营养贫乏的情况。再依据地形,种植不同生活型的水生植物,比如浅水区优选株型低矮、对强光的敏感性低的物种,圩区内部优选净化能力强的物种,来提高水体自净能力。苏州高新区太湖办副主任陈邵鹏介绍,建设“水下森林”,选择的是太湖流域的本土草种,以马来眼子菜、狐尾藻、苦草和黑藻为主,有很强的净化水质作用。

这些沉水植物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可以在水中及水下垂直分布,形如“水下森林”,水面上可提供鸟类、水禽栖息,水中水底是鱼类、螺类、蚌类等底栖动物生存,形成完整的水生生物食物链。

北太湖边,从向太湖进行“资源索取”,转变为退圩还湖,恢复生态给太湖以休养生息的空间,是生态优先理念的最佳注脚。如今,用一组数据展现“水下森林”的作用:水体透明度由治理前的10—20cm提高至40—60cm,水体水质稳定维持在地表水Ⅲ类。“退圩还湖后水清岸绿,小时候常见的野鸟又飞回来了。”常年生活在太湖边的郁文明,望着波光粼粼的湖面欣喜地说。

据介绍,通过实施生态环境构建、水生植物种植、后续配套管护三大工程,“水下森林”为沉水植物恢复创造适宜条件,实现水生植物稳步恢复和自行演替,达到生态系统自我维持和自我稳定,提高水体自净能力,确保水源地持续稳定达到或超过Ⅲ类水标准。

事实上,金墅港退圩还湖项目只是高新区保护太湖众多行动中的一个。苏州高新区境内太湖水面约109平方公里,太湖岸线26.2公里,拥有大贡山、小贡山、小连山岛等岛屿和金墅港、上山两大饮用水水源地。近年来,苏州高新区累计投入超过100亿元,围绕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以及水文化传承等方面采取措施,提升太湖治理成效,实现太湖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

比如,和金墅港同样退圩还湖的杵山历史圈圩区已被打造成“重生态湿地、轻休闲旅游”的杵山生态区,成为市民放松休闲的新去处。苏州高新区还关闭了水源地保护区内所有散乱污企业及养殖业,一切都彰显着保护太湖生态环境、保护水源地水质的决心与信心。

苏州高新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赵鹏介绍,高新区把保护太湖作为头等大事抓实抓好,生态环境保护迈上新台阶。2021年,高新区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重点水功能区和水源地水质达标率首次实现“三个100%”。

(责任编辑:园区投稿01)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