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慈湖高新区:以“高”“新”作笔 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时间:2022-08-23来源 : 人民网作者 : 高文亮 邱雪

立足区位优势,推动“3+1”主导产业集聚发展;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强化生态环境治理,持续改善环境质量……近年来,慈湖高新区紧紧围绕马鞍山市打造“生态福地、智造名城”决策部署,围绕“高”“新”做足文章,拉高标杆、争先进位,各项指标稳步增长,规模实力持续增强,高质量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努力打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高地、全市高质量跨越发展的重要引擎,为奋力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贡献慈湖力量。

慈湖高新区。慈湖高新区供图

“双招双引”赋能高质量发展

为持续深化与长三角地区开展交流合作,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全力推动高新区高质量发展,7月28日下午,慈湖高新区在南京举办招商推介会,近50家南京企业、科研院所和商协会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商合作。推介会上,慈湖高新区相关负责人向参会代表详细介绍了高新区交通区位、基础配套、产业体系、承接平台、企业落户相关政策等,现场就企业关心关注的问题进行一一解答。与会代表纷纷对慈湖高新区投资优势、营商环境等方面给予了充分肯定,纷纷表达近期赴慈湖高新区考察交流,寻找合作机会。

招商推介会。慈湖高新区供图

1月18日,东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智能数字化采集终端及成套装备研制项目正式签约;3月24日,常州威斯双联5G电子功能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新材料项目“云签约”;7月14日,总投资25亿元的华旺年产30万吨高性能纸基新材料项目正式签约……近年来,慈湖高新区主动承接长三角区域产业转移,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聚焦“3+1”主导产业,紧盯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开展精准招商。尤其今年以来,因疫情影响,慈湖高新区充分利用网络移动平台加大招商宣传力度。加强与长三角、省市商协会联盟、安徽省及马鞍山外地商会、在马各高校校友会的密切联系,提高招商互动水平。今年上半年,慈湖高新区共签约金星钛白年产20万吨新能源材料项目、华旺年产30万吨高性能纸基新材料项目、东集智能数字化采集终端及成套装备研制项目、双联5G电子功能材料项目、腾达年产150台套高分子材料智能化装备成套生产线项目、江苏揽山混沌反应器生产项目等亿元以上项目39个,其中超20亿元重大项目3个。

据统计,近两年来,慈湖高新区围绕节能环保及新材料、电子通信、智能制造和现代服务业“3+1”主导产业,共招引杭州华旺、南京科思等亿元以上项目107个,总投资470.5亿元,其中,20亿元以上项目7个。59个亿元以上项目竣工投产,总投资193.22亿元,36个亿元以上项目正在加紧建设,总投资248亿元。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就在3个月前,高新区正式印发实施了《政校企合作扶持政策暂行办法(试行)》,旨在用“真金白银”鼓励更多高校毕业生和技术工人前来园区就业。近年来,慈湖高新区坚持培育+引进双管齐下的工作思路,推进人才引育用留。一方面,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引才,在招商引资中深化招才引智工作,推进以项目引人才,以人才促项目。另一方面,围绕素质提升育才,每年开展技能培训4000余人次,积极推动园区重点企业与高校职校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技能人才。实施技能人才提升行动,定期举办全区职工技能大赛、智能制造行业机器人应用比武大赛等,助力企业提升职工素质能力。此外,注重“筑巢引凤”,加强平台建设,目前已累计建设宁马科创园、产业合作园、智能制造产业园等近50万平方米孵化载体。积极加强与高校院所、科研平台合作,目前,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马鞍山“双创”基地、马鞍山皓元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已入驻企业50家,招引各类人才超400人。

企业发展蹄疾步稳活力增

8月16日,走进安徽金星钛白(集团)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机器轰鸣,生产线正有条不紊地生产。在成品车间,叉车来回穿梭,将打包好的钛白粉运进仓库,等待出口或内销。

坐落于慈湖高新区的安徽金星钛白(集团)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研发、生产及销售金红石型钛白粉。“今年1—5月,公司已经实现产值24.6亿元,其中外贸出口表现抢眼,已完成1.77亿美元,同比增长10.53%。目前产品国外市场销量达到43%,企业发展渐入佳境。”安徽金星钛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梅可春自信地说道,尽管有两个月的生产和销售受到疫情影响,但企业仍有信心完成今年53亿元的产值大关。

“企业无论是技改、研发还是管理,都离不开慈湖高新区和马鞍山市直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梅可春说,给力的政策,加上一流的营商环境,让企业扎根马鞍山的“底气”更硬了、“动力”更足了。正如此,企业最终决定将总投资额高达20亿元的年产20万吨磷酸铁项目落户慈湖高新区。为此,慈湖高新区第一时间组建工作专班,为项目后续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从项目建设书第一次编制完成,到项目评审通过,慈湖高新区仅用了7天时间。“新项目分二期建设,项目一期占地190亩,根据计划,争取明年6月进入试生产阶段。”梅可春说道。

近年来,慈湖高新区围绕“3+1”主导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严格项目准入制度,建立调度机制,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着力提升园区综合承载能力。今年以来,慈湖高新区继续狠抓项目建设,全面打响有效投资攻坚战,加速推进全年88个省市重点项目建设进度,重点推进华旺集团特种纸(二期)、港口集团芜马江海联运枢纽、长江港口智慧物流产业园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持续抓好项目谋划,提高项目成熟度、落地转化率。紧盯“落地项目抓开工、开工项目抓建设、在建项目抓投产”三个关键环节,不断完善领导包保重点项目机制,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强化“双招双引”力度。同时,围绕制造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实施项目强基增量行动、企业梯度培育行动、产业赋能提升行动、产业创新升级行动,梯次培育中大型企业,推动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力争2022年园区工业总产值突破650亿元。

科技创新孕育发展新动能

发展之要,科技为先。坐落于慈湖高新区的马鞍山昂扬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PTA催化剂的实体性公司,也是国内该领域仅有的2家全系列产品生产企业之一,其年产24000吨PTA催化剂和1000吨水质稳定剂项目在投当年,便实现销售收入1.9亿元。能够交出如此亮眼的销售数据,这与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创新管理、推进产品升级换代均有着密切联系。该公司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同时,积极与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绿色发展成果丰硕,其PTA催化剂被工信部列入第一批石化行业鼓励推广运用技术和产品目录。

科技型企业与科研院校“牵手”发展,碰撞出了“1+1>2”的效果,这仅仅是慈湖高新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高新区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速创新要素集聚,加快创新体系构建,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围绕主导产业和技术需求,不断深化与大院大所合作、引进链接创新平台,初步形成“创新资源聚集-创新成果转化-新兴产业培育”创新发展路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数量占全市总量的40%。同时,与中国科学院、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引进中科战略新材料科创园及创新平台,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双创基地(马鞍山)等一批高端创新平台。做强创新载体品牌,加快推进创新创业载体建设,着力构建独具特色的创业孵化生态链条,形成主体多元、梯度培育、业态丰富的发展格局。截至目前,园区拥有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家;众创空间3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家(省级备案中1家);省级青年创业园1家;省级创业大学1家。

据统计,2021年全区研发经费投入8.3亿元,同比增长18%,占园区GDP比重达6%,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59%。截至目前,园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1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9家。

构建高效政务环境“硬实力”

“真没想到,这么多手续通过一个窗口很快办结!项目从立项、办理建设许可到施工许可,在高新区(企业)政务服务中心综合受理窗口一次性提交所有材料,而且申请、审批、出证等环节都是全流程网上办理,大大节省了时间,真心为高新区服务点赞!”8月11日,高新区一家招商引资企业的负责人在拿到项目施工许可证后有感而发。

优质高效的行政审批体验,只是慈湖高新区优化政务服务、提升涉企服务质量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慈湖高新区锚定打造“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慈湖标准”,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打造高效便民服务。做实“一屏办”,升级完善“皖事通办”高新区子平台,推进全要素集成、全流程再造、全区域联通的“一屏通办”改革。做强“掌上办”,聚焦重点领域和重点群体,重点打造符合本地特色、刚需高频、侧重于自然人办理的特色服务应用,截至目前,高新区持续推进热门服务开发上线,累计上线3个便民服务事项,访问次数达64万次。

做精“就近办”,完善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机制建设,持续完善7×24小时政务服务地图功能,让群众随时可在皖事通中查阅事项办理细则与办理地点,并提供路线规划和导航,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做优“实体办”,实现政务服务大厅“周末轮岗”制,以实际行动落实顶格服务企业群众办事需求。不断深化“首问负责制”、好差评等制度,进一步增强窗口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规范窗口服务行为、提升窗口服务水平,确保政务服务群众满意度达100%。

做大“数字办”,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开发一批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非现场监管系统,接入“互联网+监管”平台,全面提升高新区事中事后监管能力。截至目前,慈湖高新区(企业)政务服务大厅办件量共计11603件,按期办结率99%,无群众投诉件,群众满意率100%。

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最有发言权。高新区将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再造投资建设审批流程,探索试行新批工业用地“标准地”制度,降低市场准入门槛,进一步简化企业生产经营审批和条件,加快推进全流程在线审批,确保符合条件、材料齐全事项一次办结,持续提升企业获得感。

生态环境治理交出“高分卷”

说起慈湖高新区近年来的变化,家住慈馨家园小区的王岩贵体会最深。今年55岁的王岩贵原是慈湖乡联农村农民,2012年11月,马鞍山市对高新区实施扩区,对原花山区慈湖乡、慈湖街道、金家庄工业园、花山开发区、马钢新区(包括港口集团)实施委托管理,自此王岩贵一家成了慈湖高新区的居民。随后因联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王岩贵一家被安置到慈馨家园小区。“现在高新区的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路面干净整洁,小区环境比较好,社区活动也很丰富,我们在这里工作、生活幸福指数很高。”如今,王岩贵在参加完慈湖高新区组织的技能培训后,在离家不远的园区企业上班,形成了“15分钟工作生活圈”。

与王岩贵感同身受的还有慈湖高新区规划建设局工程科科长笃杨,看着眼前的尖担沟流水潺潺,他觉得这几年来高新区管委会的努力和付出是真的“值了”。笃杨回忆说,以前尖担沟属于黑臭水体,2016年以来,高新区以尖担沟等黑臭水体治理为重点,开展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制定“一河一策”治理方案,实施控源截污、清淤驳岸、水生态构建以及水系周边绿化提升工程,对排污企业进行严肃查处。目前,尖担沟水质已稳定达到地表水V类标准,摆脱了“黑臭”的帽子。

沿江企业参与长江6.5公里“防护林、防浪林”建设;湖泊塘湿地公园、邓家山遗址公园景色宜人,早上打太极拳,晚上跳广场舞,成了市民喜爱的休闲场所;农田林网里,一排排乔木林挺拔青翠,一座座“绿色银行”正在生成……

近年来,慈湖高新区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先后实施“苏皖生态长廊”、长江生态岸线、国省干道绿化品质提升等一系列重大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注重人居环境的提升,对园区水系周边、企业围墙退让、高压线廊下等零星裸露区域进行绿化美化。据统计,高新区年平均新增绿化面积约13.3万平方米,累计建成绿地约140万平方米。为提升湖泊塘水系环境,高新区利用世行资金对湖泊塘周边实施水系清淤、护岸加固、新建交通景观桥、修建服务道路等工作。2018年至今已投资近1200万元对湖泊塘公园进行覆绿、提升、改造,总绿化面积约200亩。经过不懈努力,如今的慈湖高新区水更清了,景更美了!

未来,慈湖高新区将以打造有全国影响力的特色化创新型精品园区为主线,切实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发挥区位优势,实施“做强产业链、完善创新链、谋好开放局、布好改革局,加快打造“百亿产业、千亿园区”,推动慈湖高新区建设成为长三角跨区域合作样板区、安徽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马鞍山市创新驱动示范区,为助力全市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贡献更大的力量。

(责任编辑:园区投稿01)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