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经开区:打通发展“大动脉” 加速布局新赛道

时间:2022-07-18来源 : 浙江日报作者 : 崔灵佳 沈祝平

30年“经”久不衰,30年枝“开”叶盛。

从1992年海盐经济开发区成立,到如今综合实力连续5年位列浙江省级经开区“第一方阵”,30年来,海盐经济开发区一路足音铿锵,迎来了厚积薄发的高光时刻。

经过两轮整合提升,海盐经济开发区区域范围涵盖大桥新区核心区、老区和武原城北工业区、望海高新区、秦山核电关联产业园区,区域总面积91.81平方公里。2021年,海盐经济开发区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达960.9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4163万美元,出口创汇25.45亿美元。

成绩属于过去,奋斗成就未来。“我们将以产业发展解决动力问题,以协调发展破解发展不平衡问题,以共享发展解决百姓获得感问题,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为海盐争当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排头兵贡献经开力量。”海盐经济开发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求新求变 打开产业发展新格局

产业与城市同步成长,见证着海盐经济开发区奋斗的青春、创造的精神。

回顾过往30年,海盐经济开发区生产领域的佼佼者层出不穷:由浙江山鹰纸业有限公司投资35000万元、年产30万吨的高强瓦楞纸项目落地;引进浙江协和集团总投资40亿元、年产200万吨薄型钢板项目;美国500强企业安费诺集团先后投资安费诺嘉力讯电子元件和安费诺永亿手机天线项目……优质项目聚沙成塔,海盐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蔚然成风。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体系更加完备。如今,海盐经济开发区已初步形成了以数字经济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突破的新能源新材料、5G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临港工业及物流“3+1”主导产业版图。

数据显示,2021年,环保新材料、电子信息两大产业链发展势头强劲,分别实现产值436.68亿元、98.15亿元,同比增长42.2%、48.0%。其中,环保新材料产业链和电子信息产业链分别入选2021年度浙江省开发区产业链“链长制”绿色低碳试点单位及试点单位。

重大项目建设为平台发展聚起新势能。不久前,嘉兴港海盐港区传化智慧河港项目使用港口岸线正式获批,标志着总投资120亿元的海盐长三角智慧港(传化)项目建设迈上新台阶。未来,内河港区将建设16个1000吨级内河泊位,外海码头将建设4个万吨级泊位,“一带一路”的灯塔物流枢纽也将灯火辉映,往来繁忙。

以产业为本,海盐经济开发区还不断推动新旧动能转换。这一点,宇星紧固件(嘉兴)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家华深有感触:“公司紧跟经开区建设步伐,从盐酸化学除锈工艺到钢珠碰撞除锈,在海盐率先实现紧固件酸洗表面处理零污染;从纸质化信息到数字化转型升级,实现从供应商管理、订单管理到财务管理的全流程数字化,提效益降成本,构筑了长期竞争优势。”

不仅如此,海盐经济开发区还借由杭州湾跨海大桥、高速高铁网络,与上海、杭州、苏州、宁波等长三角主要城市形成产业互动,主动承接溢出效应。

为进一步提升对“大好高”项目的吸引力,2019年起,海盐经济开发区打响平台提升攻坚战,全面启动园区环境综合整治,对辖区工业园区的交通道路、基础设施、环境卫生、景观节点等进行整治提升,将各个特色园区和园中园打造成环境优美、特色明显的示范园区,通过提升平台能级吸引越来越多的“金凤凰”落户于此。

做大经济发展“蛋糕”,也不忘将“蛋糕”做好、做精。近几年,海盐经济开发区坚持“大开放+大提升”双轨并进,在能源双控大背景下,以“亩均效益”为导向,实施园区整合提升、数字化转型升级行动。同时,强化创新引领,以数字化改革为契机,推动数字工厂、未来工厂建设;集聚高端科研资源,大力培育能耗低、亩均效益高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经济、社会效益两兼顾。

今年上半年,海盐经济开发区已累计引进世界500强、超亿美元项目各1个;亿元以上工业内资项目备案5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个;引进总投资2000万元以上服务业项目4个。接下去,该区将紧抓“双链长制”,进一步优化产业体系,并全力推进三个百亿项目建设,做大市场、做强产业链,撑起共同富裕基本盘。

数字赋能 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

共同富裕,不仅仅是让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也要为每位百姓创造平安和谐、舒心幸福的环境。

近年来,海盐经济开发区积极探索“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社会治理体系,牢固确立基层群众在基层治理中的主体地位,通过设立道德评议团、建立巡防队伍、启用“微嘉园”、创建红白理事会等,营造“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社会治理氛围,推动解决基层治理中暴露的突出问题。

在海盐经济开发区,各个社区还积极探索、创新实践,形成各具特色的管理模式,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和服务格局。比如东海社区就小区群租问题推出“三色管理牌”机制,推动消防、用电、明火等整治;新港社区建设“义仓小站”,链接社区资源,开展有效困难帮扶;海湾社区以新居民管理创新为突破口,探索出租房“旅店式”红管家管理新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海盐经济开发区创新“德指数”考评机制,小小指数牵动文明乡风。走进海湾社区办事大厅,在触摸屏上轻轻一点,300余户家庭的“德指数”一目了然。从节俭养德、诚实守信、邻里和睦、社区管理规范等方面确定分值,每季度测评一次,据此每年评选出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文明楼道等,数据“说话”让老百姓服气。

为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海盐经济开发区贯通区内“云哨”、“云睛”、智慧园区(城市)等平台,探索打造“云督+廉盟”数字化监督品牌,聚焦征搬迁、民生保障等领域,整治群众身边的“微腐败”,扫除共富路上的“绊脚石”。

以去年1月在全省率先上线的“云哨”平台为例,该平台吹响了公权力监督云警哨,实现监督“无死角”。目前,海盐经济开发区已有770多个项目纳入“云哨”平台管理,完成各类审批事项5897项,涉及金额超过731.4亿元。

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眼下,海盐经济开发区将眼光瞄准“未来社区”,进一步完善基层社会治理。

去年12月底,海城社区成功入围浙江第四批未来社区创建名单,成为全市唯一新建类项目。今年5月,海城社区实施方案顺利通过市级评审。

根据方案,海城社区将以“未来氢谷·湾区心城”为特色定位,打造低碳、交通、健康、邻里四大特色场景,为全省未来社区创建提供海盐模式。“接下来,我们将以推进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为抓手,完善社区生活‘5-10-15’分钟生活圈配套设施,打造让老百姓幸福的新平台。”海盐经济开发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作为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平台,海盐经济开发区也试水“工业社区”模式,探索了一条服务企业、群众的新路径,成为基层治理的新实践:以党建为抓手,将社区治理和服务居民的理念运用到工业集聚区,建立社区服务中心,推动职能部门、企业、群团组织、社会力量等共同参与园区建设治理,服务企业生产和员工生活。

聚焦民生 百姓幸福感不断“加码”

实现共同富裕,落脚点始终在民生。

九年一贯制学校、养老院、三级公交……近年来,海盐经济开发区在不断创造经济发展奇迹的同时,更加注重民生至上,坚持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同频共振,持续在养老、医疗教育、公共文化服务等民生领域全面发力,让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

为了提升群众的居住环境,海盐经济开发区已基本完成城中村改造提升、老旧小区拆迁安置工作,并引入碧桂园、蓝城、浙江科大开发商建设商品房小区,全面普及物业服务,建设智慧小区。

这段时间,滨海大道北侧、海景大道西侧等道路沿线的建设工地上,工人们正紧张忙碌地施工作业。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海盐经济开发区按照“先行先试、稳步推进”原则,完成撤村(社区)建制6个、新建社区8个,去年新建、续建5个安置房项目,并成功交付4623套,解决了辖区1716户拆(搬)迁户的住房需求。今年,全区计划再投3.63亿元,加速推进安置房建设,实现农户“安居梦”。

居住环境越来越好,配套设施也更加健全。晚饭后,行走在海盐经济开发区,可以发现部分路段多了一根根智慧灯杆,这也成了市民的新网红打卡地。据悉,智慧灯杆将道路照明、交通监控、交通标牌、多媒体信息发布屏、系统广播、视频监控、环境监测等相关设备进行整合设计,不仅在空间上减少杆件对道路空间的占用,美化了城市空间,并在小灯杆中串联起公安、交通、环保等多个部门信息平台系统,达到了信息和功能的立体化覆盖以及信息资源的多渠道共享。

小路灯大智慧。为了保障市民安全,灯杆顶端安装了倾角传感器,可自动诊断灯杆的倾角并发出预警信息。每套灯杆旁边,开挖了新手井,并在内安装1个井盖传感器,当井盖发生位移、倾斜等变化时,会立即触发报警信息并及时传输到井盖监测平台,实现辖区内井盖统一管理、监测信息共享以及联动报警。

“将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将造福百姓作为最大政绩,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着力把民生实事办实办好,这是我们对百姓的承诺和担当。”海盐经济开发区相关负责人说。

此外,海盐经济开发区还加快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打造“一窗通办、只进一地”的优质服务窗口,大力推广应用“一证通办”“掌上办”“市民之窗”等新型政务办理服务方式,近五年累计办理审批及便民服务事项约11.5万件。

群众期盼处,就是共同富裕的发力点。接下去,海盐经济开发区还将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发区中心小学、城市文体中心、邻里中心,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打好民生组合拳,同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一座温暖有爱的幸福之城,正变得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园区投稿01)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