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经济开发区:奋力创造新奇迹

时间:2022-06-30来源 : 浙江日报作者 : 宋彬彬 屠建平 吴咏月

桐乡经济开发区,三十而立。

30年前,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桐乡经济开发区破茧而出,并于1993年11月经省政府批准成为浙江首批省级经济开发区。

30年,筚路蓝缕、勇毅前行。桐乡经济开发区以桐乡市12%的土地、12%的人口,创造了全市1/3的工业产值、40%的工业投资、50%的外资,汇集了超千家制造业企业,连续五年入围省级经济开发区综合评价前三,成为推动桐乡发展的主引擎。

30年,改革创新、锐意进取。一代代开发区人与时代共进、与梦想同行,接续打造了以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前沿材料为特征的产业体系,让一片阡陌农田变身成一座璀璨的现代产业新城,成为桐乡喜迎四海宾客的靓丽南大门。

30年,风华正茂恰青春。站在新的起点,桐乡经济开发区又锚定了新的目标:要整体跃升,在推进新时代党建高地建设上塑造新样板;要勇攀高峰,在打造高能级产业平台上实现新突破;要勇挑重担,在构筑现代产业体系上闯出新蓝海;要勇争一流,在推动产城融合发展上树立新标杆,聚力打造活力涌动的城市之心、和谐幸福的宜居之地、面向未来的梦想之城。

数字赋能

经济发展实现量与质的飞跃

这是一个热度骤升的词汇,亦是全球竞相比拼的赛道,这便是数字经济。

为了把握住数字经济发展先机,桐乡经济开发区主动拥抱数字经济的发展浪潮,大力实施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双轮驱动”,数字时代“经济版图”不断扩增。

欲致其高,必丰其基。时间回到2014年秋天,桐乡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举办地。为此,桐乡经济开发区发挥桐乡经济发展主平台的优势,加快承接大会红利。在桐乡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7年,桐乡经济开发区与高桥街道实施“区街合一”,行政区域面积扩大到93.31平方公里,通过向外拓展物理空间,平台承载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数字经济发展风生水起。2020年起,桐乡经济开发区实施“数字经济三年行动计划”。以数字产业提振、产业数字赋能、数字生态构建三大计划为引领,桐乡经济开发区沐浴时代春风,引领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桐乡经济开发区已有数字经济规上企业32家,2021年,全年实现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产值146.8亿元、增加值23.6亿元。

“黑土地”孕育“好大优”。随着一批标志性数字经济项目落户,数字经济成为桐乡经济开发区发展最快、最有想象空间的产业。2018年6月11日,总投资超10亿元的宇视科技全球智能制造基地项目落户桐乡经济开发区。5个月后,宇视科技全球智能制造中心正式开园,落户4年间,宇视科技公司产值从6.5亿元跃升到50.31亿元。

党建引领数字经济“加速跑”。桐乡经济开发区以党建链串联产业链、服务链、人才链,努力把党建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去年4月,桐乡经济开发区创设了嘉兴市首个数字经济产业社区,聚合“强企红管家”力量推进社区“一站式”服务,奋力打造集产业服务、人才工作、生活休闲等为一体的数字经济社会治理共同体,科技人才工作走在嘉兴乃至全省前列,激发了创新“第一动力”和人才“第一资源”。

心中有“数”,打通发展的“任督二脉”。三十年来,桐乡经济开发区实现了经济发展量与质的飞跃。2014年10月8日,中国玻纤总部从北京迁址桐乡经济开发区,实现投资主体和经营主体合二为一。2015年3月18日,中国玻纤更名为中国巨石,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桐昆股份、华友钴业、嘉澳环保、巨匠建设、康宝家纺等一批企业纷纷抢滩登陆国内外各大证券交易所。截至2021年底,开发区拥有上市企业7家,约占全市总数的70%和总市值的80%。目前,开发区拥有制造业企业1039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245家,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超67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连续五年入围省级经济开发区综合评价前三位,成为全省亩均效益领跑者。

创新引领打造更高水平先进制造集聚区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产业发展离不开平台支撑。近年来,桐乡经济开发区依托“一区四园五中心”的产业功能布局,即前沿材料产业园、智能装备产业园、高铁产业新城、高桥农业科技产业园,以及新能源汽车智造中心、数字经济双创中心、湾谷科创中心、视觉物联创新中心、桐乡科创中心,同时加大力度招引科技型企业与研究院平台,稳步推进“十大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中科院长三角健康农业研究院、嘉兴数字三维智能制造研究院等高端科技人才平台相继落户,激发着产业创新活力。

走进中国巨石智能制造基地,一座“未来工厂”傲然而立。在这里,机械手代替“人手”实现高效生产,智能化生产线代替“人脑”精准处理信息和下达指令。在产业数字化的赛道上,中国巨石一路奔跑,从一个作坊式小厂,成长为世界玻璃纤维领军企业,还捧回“全国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浙江省首批未来工厂”“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等多项荣誉。

龙头企业引跑,红色引擎驱动,带动制造变智造。华友钴业进入全球知名新能源车企的核心供应链,锂电新材料业界龙头当之无愧;宇视系统全自动热成像测温筛查系统等成为防疫利器,以其为龙头的智能安防产业在桐乡快速发展;合众汽车打造中国新能源汽车全生态智慧工厂,构建以整车制造、智慧服务为核心的未来出行产业创新业态……

有了制造业托底,桐乡经济开发区顺势抓住数字蓝海的风向标,为转型升级再添引擎:2020年1月23日,浙江省第一家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研究院——浙江桐昆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落地;新凤鸣集团将智能化服务业务剥离,成立桐乡市五疆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振石集团华智研究院通过工业改进,不断拓展玻纤产业链;巨匠集团投入8000多万元打造云匠数字建造研究院,助力桐乡建筑业数字化转型。

此外,桐乡经济开发区还陆续与19家高校共建产教融合人才发展联盟;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共建数字三维智能制造研究院;引入由朱永官院士领衔的中科院长三角健康农业研究院,支持合众、榆阳电子等63家企业建立省级研发机构,成立50余家由企业与高校合作共建的研发中心,提升科创产业含金量。

改革创新三十年,科创活力竞相迸发。目前,桐乡经济开发区共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科技型企业430家、各级高新技术研发机构252个,区内汇聚了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2300余人,引育国家级和省级特聘专家等高端人才88名,各类人才创业项目150个。三十年来,桐乡经济开发区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创新活力,推动“制造”向“智造”转变,一个更高水平的先进制造集聚区跃然眼前。

党建统领创造令人刮目相看的新奇迹

回望,是为了更好地前行。从1992年建区到2022年成长为省级优秀经济开发区,从7.23平方公里的城郊接合部到93.31平方公里的南部新城,桐乡经济开发区以守好“红色根脉”的行动自觉,走出了一条拼搏向上的“经开之路”。时间从来不语,却向我们证明着开发区的飞速成长。

1992年8月13日,桐乡县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挂牌成立。同年9月,成立桐乡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1993年11月,正式更名为“浙江省桐乡经济开发区”。

桐乡经济开发区成立之初困难重重,工作人员是抽调的、办公场地是租用的,开办经费仅20万元。面对一无资金、二无经验的困境,桐乡经济开发区创新提出“划定区域、沿路开发”的发展策略。

很快,在桐乡城区南部,横跨现复兴南路的“开发区启动区”揭开面纱,征迁面积只有0.89平方公里。但就是在这片不到1平方公里的区域闯出了一片新天地。1993年,桐乡经济开发区启动区一隅,桐乡巨石玻璃纤维股份有限公司诞生,巨石人艰苦拼搏、锐意进取,逐步成长为世界级领军企业。

发展的目的还是为了改善民生。30年间,桐乡经济开发区从群众关心的基础设施提升、道路交通畅行、绿化美化亮化、公共文化服务等入手,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民生事业改善有了新进展。着力办好教育事业,整合组建桐乡市高桥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搬迁提升启新学校,形成集团化运营和寄宿制管理特色,成立了“春泥教育发展基金”,推动教育质量实现明显提升;着力加强集镇改造,对高桥集镇、史桥集镇、骑塘集镇、亭桥集镇等进行改造,不断丰富美丽城镇建设内涵;实现农村文化礼堂全覆盖,新建伯鸿系列书房(书屋)、太虚故里文化苑、鲍月景艺术馆等,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群众共享高品质文化生活。

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有了新突破。起源于桐乡经济开发区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经验,为全国提供了一个生动的基层社会治理样本。桐乡经济开发区也不断拓展“三治融合”应用场景,推动“三治融合”进工地、进市场、进学校等,拓展“三治融合+积分管理”模式。桐乡经济开发区纪检监察工委始终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难点、堵点问题,规范权力运行,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纪法意识、为民服务意识,让清廉建设成果惠及群众,保障群众享受更多发展红利。

风华正茂三十载,既是华章更是序章。桐乡经济开发区有关负责人认为,要坚决扛起“建设高能级产业平台、绘就城乡蝶变新图景、打造新时代党建高地”的使命担当,坚持开放、融合、创新、致胜的精神,以稳如泰山的底气,海纳百川的大气,敢于担当的勇气,奋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先进制造集聚区、创新驱动示范区、产城融合新城区”,努力在壮阔征程中创造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新奇迹。

(责任编辑:园区投稿01)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