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十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建设科技强国

时间:2022-06-10来源 : 中国网园区作者 : 贾梓晗

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六场,聚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强国”,邀请科技部部长王志刚,中科院院长侯建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中国科协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张玉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李静海出席介绍有关情况。

十年在全国科技界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1.03万亿增长到2021年的2.79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1.91%增长到2.44%,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国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2位。

中国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新的变化。中国既是国际前沿创新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重要贡献者。

科技创新引领,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摆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立足中国特色,着眼全球发展大势,把握阶段性特征,对新时代科技创新谋篇布局。“科技有‘无中生有’”的作用,要发挥科技的渗透性、扩散性、颠覆性作用,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的源头供给、科技支撑和新的成长空间。”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表示。

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是高质量发展最主要的特征之一,科技创新在产业、企业、区域、重大工程、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发挥着有力作用。

科技引领新兴产业发展,助推传统产业升级。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量子通信等新兴技术加快应用,培育了智能终端、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等新产品、新业态。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居世界第二,技术突破打通了我国新兴产业的一些堵点,太阳能光伏、风电、新型显示、半导体照明、先进储能等产业规模也居世界前列。持续20多年“三横三纵”技术研发,我国形成了新能源汽车较为完备的创新布局,产销量连续7年位居全球首位。立足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禀赋,加快煤炭高效清洁利用研发攻关。连续15年布局研发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高效发电技术,供电煤耗最低可达到264克每千瓦时,大大低于全国平均值,也处于全球先进水平。

科技提升企业竞争力。企业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达到76%以上,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从2012年的50%、2018年的75%,提升到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制造业企业的100%。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十多年前的4.9万家,增加到2021年的33万家,研发投入占全国企业投入的70%,上交税额由2012年的0.8万亿,增加到2021年的2.3万亿。在上海证交所科创板、北京证交所上市的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过90%。

下一步,我国将加快强化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和技术创新一体化布局,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塑造更多发展新优势,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完成143项改革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体制改革在各项改革中是重要的领域,同时始终走在前面。科技的发展既要支撑科技活动本身,也要提供发展动力。王志刚说:“我们坚持两个轮子一起转,一个轮子是科技创新,一个轮子是体制机制创新。”

目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部署的143项改革任务全面完成。最近,科技部出台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在143项之外,继续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啃更硬的骨头。通过新的改革,一环扣着一环,一轮连着一轮,把改革不断深入下去。

改革只有进行时,过去十年,中科院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努力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等要素充分活跃起来,形成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为强化定向性、体系化的基础研究工作,中科院出台“基础研究十条”,对选题机制、管理方式、资源配置、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解决“卡脖子”问题,需要科学家长期潜心研究,甘坐“冷板凳”,持续攻关,为此中科院制定“攻关八条”,引导、保障骨干科研人员潜心攻关,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数量居全球第一

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十年科技体制改革都是围绕人来进行的,科技计划和科研经费管理改革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科研诚信建设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创新主体能力建设得到强化,中国特色的国家实验室体系加快构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的科研能力持续提升,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成长壮大,国家创新体系更加高效顺畅。

十年来,我国人才在结构上、数量上都有了优化和提升,人才数量居全球第一,与人口基数以及我国全方位全系统的科研安排格局相一致。同时在开拓新的领域、承担领军项目,以及科学发现前沿预判等方面都涌现了一批高水平人才,王志刚表示,这些人才是我们最宝贵的依靠力量。我们要建成创新型国家、成为科技强国,为世界科技进步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底气就在于有这么一批人才。

中科院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人才强院”战略,通过“抓两头”带动全院人才队伍全面协调发展。持续深化院士制度改革,强化学术性、荣誉性定位,优化院士队伍结构,推动院士群体做好“四个表率”。为激励科研人员潜心科研,实施了特聘研究岗位制度,给予这些科学家相对稳定的支持。设立基础研究领域青年团队支持计划,鼓励拔尖青年人才敢于挑战科学难题,开展“从0到1”的原创研究。“从科学界公开遴选一些大家公认的重要的科学难题,我们列出单子来,让青年科学家组成创新团队‘揭榜挂帅’,让他们有组织地对科学难题开展长期研究。”中科院院长侯建国指出。

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打造“六位一体”工作体系

过去十年里,得益于科学普及的推广,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大幅提升。“十三五”期间,具备全民科学素质的比例从2015年的6.2%提高到2020年的10.56%。

这主要得益于科学普及组织力不断提高,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作为阵地,以科技志愿服务为手段的基层科普组织动员体系,打造品牌、平台、机制、队伍、改革和阵地“六位一体”的工作体系。“科普中国”品牌为线上线下的科普服务,全面开展拓展工作,平台资源总量超53TB,各类传播渠道有715家,传播量416亿人次。目前,已经成为国内最权威的科普平台,在疫情防控当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中国特色的现代科技馆体系发展迅速,实体科技馆在2012年只有118座,目前增长到408座。特别是有中国特色的流动科技馆体系:流动科技馆累计巡展4944站,科普大篷车行程里程超过5000万公里,农村中学科技馆累计建了1112所,中国数字科技馆的用户达到1500多万,体系服务线下公众超过8.5亿人次。

中国科协副主席张玉卓也指出:“当前公民科学素质还是不平衡的,城乡区域发展差别还比较大,需要我们持续推进,久久为功。”一是要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作为主线,强化部委协同,全社会参与,着力营造“人人科普、科普人人”的良好氛围。二是引导科普资源和服务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尤其是向西部地区倾斜。大力开展科技援疆援藏以及兴边富民行动,努力缩小地区差距。三是持续推进科普助力乡村振兴,以村两委成员还有高素质农民为抓手,带动农民科学素质普遍提升,深化“智惠行动·百会百县乡村行”等,着力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全国科技界要进一步坚定创新自信,奋力攻坚克难,勇攀科技高峰,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建设科技强国的新征程中展现新作为、取得新成就,以实际行动迎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王志刚说。

(责任编辑:园区投稿01)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