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新发展理念 构建新发展格局——我国国家级经开区向着高质量发展迈进

时间:2022-03-14来源 : 中国网园区作者 : 李连伟

1月27日,商务部公布了2021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结果,对2020年度217家国家级经开区评选出综合排名前30名榜单。苏州工业园区再次以优异成绩蝉联综合排名第一,实现“六连冠”。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排名第二、三位。长沙经开区和郑州经开区相对于去年的榜单提升名次幅度最高。

2020年,217家国家级经开区的地区生产总值11万亿元,同比增长5.6%,占国内生产总值为11%;进出口总额7万亿元,同比增长9.2%,占全国进出口总额比重为21.7%;实际使用外资和外商投资企业再投资574亿美元,同比增长4.8%。

此次考核评价结果显示,2020年217家国家级经开区积极推进创新提升,较好发挥稳外贸稳外资的“主阵地”作用,总体发展态势稳中向好。

“国家级经开区总体上呈现总量扩大、结构优化、效益和质量提升、开放带动作用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商务部外资司司长宗长青表示。

贯彻新发展理念 提升开放型经济质量

从1984年国务院批准在沿海12个城市设立了首批14家国家级经开区开始,经过38年发展,国家级经开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和改革创新的排头兵。

科技创新稳步发展。2020年,217家国家级经开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区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比重为1.4%,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截至2020年末,217家国家级经开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1万家,拥有国家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560家,拥有省级及以上研发机构8600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为108件,较2019年末均有明显上升。

区域带动作用不断增强。2020年,217家国家级经开区税收收入占所在地级市比重为17.6%,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东、中、西部地区国家级经开区按照市场化原则建立合作园区,积极开展与边(跨)境经济合作区对口帮扶,促进产业有序转移、协调发展,截至2020年末,国家级经开区参与共建园区99个,对口援疆、援藏、援助边(跨)境经济合作区192个。

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成效。截至目前,国家级经开区有51家获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58家国家循环化改造试点示范园区、71家国家绿色园区、18家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分别占全国各类试点总数的55%、45%、42%、33%,国家级经开区单位工业增加值主要污染物排放“十三五”时期显著下降。以广州开发区为例,在产业落地前期,开发区针对引进项目制定准入门槛,除投资密度、产出效益等常规约束条件外,还须符合相关产业导向的环保要求,引导引入能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资源循环利用项目,从引进源头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构建新发展格局 打造现代产业体系

国家级经开区通过加强产业布局统筹协调,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行动,实施现代服务业优化升级行动,加快推进园区绿色升级,发展数字经济,提升产业创新能力等措施积极打造现代产业体系。

广州开发区是广东发展实体经济的主战场、科技创新的主阵地。2020年,该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广州市的40%以上;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的70%以上。近年来,该区加速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两大世界级创新产业集群为牵引,做大做强生物制药、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三大产业集群。“十四五”时期,广州开发区将实施“黄埔制造万亿计划”,打造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的1个三千亿级,以汽车制造、新材料为主的2个两千亿级,以绿色能源、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和健康食品为主的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2017-2020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四大支柱产业(汽车及交通设备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产业、生物工程和医药产业)规模以上总产值逐年增长,复合增速约为10%。根据最新发布的《“十四五”时期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建设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规划》,到2025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800亿元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8000亿元,打造6个千亿级创新产业集群,实际利用外资规模突破20亿美元,数字经济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5%左右,建成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先行区。

为了在更高层面上保障各个产业链的完整、稳定和发展,浙江省在全国首创了开发区的产业链“链长制”,提出了各个开发区确定一条产业链实行“链长制”试点,由开发区所在地市县的党政主要领导担任链长,建立健全了“九个一”的工作机制,通过“链长制”的试点,浙江省国家级经开区聚焦园区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链,统筹优质资源,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提升数字化水平。

继浙江省之后,山东、江西等省也相继在全省范围内实施了链长制,对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新一轮改革开放将向重点领域关键环节迈进,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国家级经开区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被赋予了更大的改革自主权,在“放管服”改革方面走在前列,积累了很多实践经验,并得到了广泛借鉴。

目前,各地向国家级经开区下放经济管理权限、开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超过2/3的国家级经开区设立了综合审批部门、综合执法部门,开展了人事薪酬制度、招商考核机制改革,体制机制活力不断释放。

江苏省探索开展开发区区域评估,由政府对投资项目审批过程中涉及的评估事项进行统一评估,形成整体性、区域性成果,由区域内投资项目共享,变“单个项目评”为“区域整体评”,变“企业付费”为“政府买单”,变“申请后审批”为“申请前服务”。

山东省坚持开发区市场化改革取向和去行政化改革方向,推行“党工委(管委会)+”等多种形式的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更加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更加灵活实用的开发运营机制,促进开发区聚焦经济发展主责主业,引领高质量发展。

北京、江西、福建等省份制定发布了国家级经开区赋权审批清单,不断提升行政服务效能。

今后,商务部将进一步推进国家级经开区健全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强化稳外贸稳外资方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先行先试,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国家级经开区推行产业链“链长制”,聚焦重点产业培育产业集群,加强东中西部地区国家级经开区产业对接,深化产业链配套合作;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推动地方政府加大向国家级经开区赋权力度,提升外贸外资企业服务水平,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家级经开区将持续构建开放发展新体制,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加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向着高质量发展迈进,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责任编辑:王凤臣)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