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实施创新驱动 加快转型升级

时间:2022-02-24来源 : 河北日报作者 : 米彦泽

日前,省工信厅印发《河北省民营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加快数字改造、融合发展、绿色转型,逐步提升民营经济发展动能、质量、效益,加快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步伐。

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规划提出,紧盯提升民营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目标,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动能、激发新活力,将民营企业打造为科技自立自强的主力军。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科技、制度、管理创新,激发民营企业的内在活力,引导民营企业更加注重创新,增加创新投入,推动民营企业向业态新型化、生产智能化、产品品质化、管理现代化方向发展,实现创新发展常态化。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实现技术突破、产品制造、市场模式、产业发展“一条龙”转化,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创新主体,形成“顶天立地”和“铺天盖地”的良性互动格局。

推进技术创新。支持民营企业聚焦基础领域,有针对性地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鼓励民营企业积极融入雄安新区全球创新策源地、石保廊全面改革创新示范区等创新区域和创新型城市建设,集中力量攻克一批主导产业新技术、新工艺,研发一批新材料、新产品,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支持民营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同承担重大科研项目,集中资源力量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和“杀手锏”技术,形成自己的专利和知识产权。

加强创新载体建设。推动民营企业研发机构提档升级,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建设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鼓励科技领军企业以并购重组、委托研发,联合高校、院所承担重大科研攻关任务,共建研发机构、创新联盟等方式,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进河北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

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健全科技成果分类评价体系,构建政府、社会组织、企业、投融资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体系。

实施企业梯度培育

遵循“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的发展路径,构建重点企业培育库,形成结构合理的民营企业发展梯队,推动市场主体规范提升,做优做强民营经济。

培育产业“链主”企业。聚焦12大主导产业,107个特色产业集群,以龙头企业为“链主”,建立“链长制”和“一链一企”的培育推进机制。以质量、品牌、标准为引领,鼓励优质企业通过联合、兼并、股权收购和推进上下游一体化经营等方式发展壮大,加快产业链关键资源整合,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分工协作,打造企业“大航母”。

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建立“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专精特新企业递增、示范企业提升、小巨人企业引领、单项冠军塑造”的梯度培育体系。推动专业化发展协作。推进县域特色产业提质升级,坚持一业一策、精准服务,着力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与特色产业行业龙头企业协同创新、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配套,对标国内外先进工艺水平,全面梳理产业集群在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工艺设备、标准质量等方面的关键核心技术短板,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快关键技术攻关,加强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应用,不断提升特色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

强化数字化赋能

新一轮产业革命背景下,数字化赋能成为驱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推进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与民营企业深度融合,推动民营企业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链条化方向发展。

夯实数字化转型基础。聚焦现代化数据资源、制造业数字化、服务业数字化、农业数字化、新一代电子信息、新业态新模式等重点领域,凝练技术需求清单,开展数字经济关键核心技术攻坚。适当超前建设数字化新型基础设施,夯实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撑;实施“数字化赋能”计划,推动高校、科研院所、数字化服务商等深度合作,共建数字化转型类“工业诊所”,开展企业集群数字化成熟度评价、诊断,形成经济适用的解决方案。

培育“互联网+”新业态。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在制造、能源、服务、媒体等领域引入互联网要素,重点培育为智慧互联工厂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和系统性服务的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以智能仓储和智能配送为主要特点的现代物流业;鼓励医疗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开展电子处方、疾病预防、个性化健康管理等网络医疗服务;支持互联网企业开发数字教育资源,提供网络化教育服务;推广家政、安防、餐饮、生鲜配送等社区O2O服务。

促进集群数字化赋能。支持民营企业与省内外工业互联网企业共建垂直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发一批数字化工具和智能系统,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方案。在中场配套、现代装备、材料延伸等产业领域,集中力量打造河北省产业智能制造集成服务平台,循序渐进推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等价值链环节“上云入网”。有序推动“机器换人”技术改造,支持重点企业瞄准国际国内前沿技术,加快装备升级改造,推动关键领域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加快生产资源云化改造,推动企业上云用云,加快技术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在云上连接融合。

优化产业融合发展新生态

适应产业发展融合化和需求多样化趋势,按照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发展的内在关联要求,提质特色产业集群,加快服务业与农业、服务业与制造业、服务业各领域之间的融合发展,推进相关服务业态和环节整合重组,拓展服务业领域,实现现代服务业聚变式发展,培育打造民营经济新的增长点。

深化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全力提升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突出重点、精准施策,着力打造钢铁、装备、生物医药、氢能等产业链,有效打通筑牢产业安全的经济社会基础。加快产业链锻长补短。做精做优现有长板产业,成为全球供应链中不可替代的供应来源。加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做大做强更多长板产业。绘制重点产业链图谱,针对产业链薄弱环节,着力补齐产业链短板。

县域特色产业提质升级。做优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做大特色海洋产业,明确民营企业投资方向。以科技攻关为突破口改造材料延伸产业,以工业设计为重要抓手壮大时尚消费产业,以盯紧龙头、协作配套为主要目标做强中场配套产业,以安全便捷为基本要求发展民生健康产业,以标准质量为提升举措做优先进装备产业,以龙头带动为实施目标布局数字科技产业。

推进制造业服务化。鼓励民营制造企业通过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实现主辅分离,设立面向细分行业的技术研发、信息化支撑、市场拓展、品牌运作的新型服务企业。鼓励民营制造企业向提供咨询设计、工程施工、仓储物流、系统维护和管理运营等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商转型。发展面向智能制造的信息技术服务业,为企业提供制造过程信息物理系统(CPS)方案的设计、开发和系统集成服务。

加快服务业高端化。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的管理、产品、业态和发展模式,调整优化服务业结构和资源要素配置,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和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新业态、提供新产品、激发新需求。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

推进农业产业化。以打造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带动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实现三次产业融合、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产业之间的顺利衔接。

提供高质量发展新载体

按照“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以产业园区为载体,构建创新资源共享的高质量发展空间。

提升园区能级。将工业园区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合理确定弹性发展区,为未来企业集聚、产业链延伸预留充足承载空间。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推动龙头企业及配套企业产业链协同改造,重点支持一批产业共性技术开发、研发设计、质量认证、试验检测、信息服务、第三方中介组织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加强园区供电、供热、供水、信息化、“三废”处理、安全监控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小微企业承接产业、技术转移、集聚发展提供空间平台;引导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主导产业发展壮大,推动形成一批要素集约高效、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良好的产业集聚发展示范区。

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县域工业园区低碳化、循环化改造,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开展“三废”循环利用与无害化处理技术应用,充分利用精细化管理、研发投入、资源回收等管理和技术手段,提升民营经济节能降耗水平,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建立健全能源和节能管理机制,完善碳排放权、排污权、水电气资源等交易机制,实施重点行业能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带动行业整体能效提升。

建设清洁化、智能化园区。严格设置环境保护和安全标准,做到工业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企业配备符合安全生产要求的消防设施和力量。聚焦钢铁、机械、化工、纺织、建材等民营经济主导行业,严格资源环境准入,推广先进适用的绿色生产、清洁生产、能源管理、节能节水节材减排新技术,完善淘汰落后产能、“散乱污”企业的标准体系和政策措施,坚决取缔一批,整改提升一批,搬迁入园一批,持续保持“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

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抢抓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机遇,形成全方位、全要素、高能级、高效率的双循环,在各行业涌现一批优质民营企业,将民营企业打造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排头兵。

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引导民营企业适应需求结构和消费品质升级的大趋势,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度融入国内投资领域与消费市场,激发民营企业投资活力。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两新一重”等重大项目建设,创新投资模式,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增强民营经济发展后劲。鼓励民营企业追踪消费热点,强化产品精准定位和精准营销。支持民营企业深度挖掘用户需求,推动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充分发挥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示范引领作用,利用中国—中东欧国家(沧州)中小企业合作区平台,深化经贸、文化、教育等多领域合作。完善境外投资管理,推广“龙头企业+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建成一批境外生产基地和产业园区。完善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出口管理模式,推广“龙头企业+跨境电商+海外仓”发展模式。

(责任编辑:王凤臣)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