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四大保障举措助力实现六大发展目标

时间:2022-02-10来源 : 中国网园区作者 : 佚名

近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总结了“十三五”期间我国医药工业的发展状况,同时也分析了“十四五”时期医药工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将会发生的复杂而深刻的变化。

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就要求医药工业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支撑,抓住“十四五”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六大发展目标助力医药工业实力整体跃升

根据《规划》提出的未来5年的发展目标和15年远景目标,到2025年,我国医药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中高速增长,前沿领域创新成果突出,创新动力增强,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药械供应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国际化水平全面提高。展望 2035年,我国医药工业实力将实现整体跃升;创新驱动发展格局全面形成,原创新药和“领跑”产品增多,成为世界医药创新重要源头;产业竞争优势突出,产业结构升级,在全球医药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产品种类多、质量优,实现更高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为全面建成健康中国提供坚实保障。

《规划》共提出了六项具体目标。

规模效益稳步增长。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年均增速保持在 8%以上,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提高到5%左右;行业龙头企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创新驱动转型成效显现。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十三五’期间,大量传统制药企业加快创新转型,创新创业型企业数量显著提升,进入临床阶段的新药数量和研发投入大幅增长。‘十四五’期间将有一大批医药创新成果完成临床研究和申报上市,医药工业也将持续加大创新投入、加快创新驱动转型。”《规划》指出,“十四五”期间全行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0%以上;到 2025年,创新产品新增销售占全行业营业收入增量的比重进一步增加。

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可控。医药制造规模化体系化优势进一步巩固,一批产业化关键共性技术取得突破,重点领域补短板取得积极成效,培育形成一批在细分领域具有产业生态主导带动能力的重点企业。

供应保障能力持续增强。重大疾病防治药品、疫苗、防护物资和诊疗设备供应充足,医药储备体系得到健全;基本药物、小品种药、易短缺药品供应稳定,一批临床急需的儿童药、罕见病药保障能力增强。

制造水平系统提升。药品、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得到加强,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数量进一步增加;企业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安全技术和管理水平有效提升,生产安全风险管控能力显著增强。

国际化发展全面提速。医药出口额保持增长;中成药“走出去”进程取得突破;培育一批世界知名品牌;形成一批研发生产全球化布局、国际销售比重高的大型制药公司。

四项措施保障“十四五”医药工业目标实现

为了确保更好实现以上六项具体目标,《规划》中同时指明了政府相应的四项保障措施。

《规划》提出,政府部门会加强政策协同和规划实施。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商务部、卫生健康委、应急管理部、国家医保局、国家药监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其它相关部门,围绕规划实施建立协调机制,形成政策合力,促进规划目标任务落实和医药工业高质量发展。地方相关部门要根据本地区医药工业发展实际,充分考虑区域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研究制定实施计划和地方配套政策。行业协会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配合政府部门开展规划执行情况监测评估,反映行业诉求,加强行业自律。

《规划》要求提升财政金融支持水平,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抗癌药品、罕见病药品增值税简易征收等扶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优化供应链金融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引导早期投资支持医药产业科技创新,拓宽医药企业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发展专业化的医药创业投资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融资支持。

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也再次被重点指出,大力纠正医药购销领域不正之风,规范医商合作交往途径,严格医药代表备案管理和行为规范,打击相关领域违法行为。加强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坚决查处医药领域商业贿赂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加强短缺药品、原料药领域反垄断执法,制定实施原料药领域反垄断指南,依法查处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违法行为。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取消不合理的药品市场准入要求,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规划》强调要加强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高校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健全人才培养机制,重点培养行业紧缺的药物发现、临床试验设计、生物药制造等方面专业人才和跨专业复合型人才。通过鼓励校企合作办学、委托培养、共建实训基地、贯通技术工人成长通道等措施,扩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培养一批医药领域“大国工匠”。“十四五”期间要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和服务保障力度,鼓励地方和企业加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

(责任编辑:王凤臣)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