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发展口岸经济 提升开放平台能级

时间:2021-12-22来源 : 河南日报作者 : 王梁

口岸是对外开放的重要通道和窗口,也是区域开放的重要平台。河南现有10个功能性口岸,是功能性口岸数量最多、功能最全的内陆省份,口岸经济发展基础较好。要集中各类要素资源,大力推进“口岸+”,推动口岸经济由“通道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促进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展口岸经济区,推动口岸与城市功能区融合发展

充分利用口岸的“开放窗口”功能和城市的经济腹地功能,促进岸地融合,推动口岸经济发展。一是依托口岸规划建设产业生态圈。按照“多规合一”的要求,科学规划各类口岸发展布局,推动功能性口岸与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跨境电商综试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大数据综试区等联动发展,积极拓展高端制造、国际贸易和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链,打造口岸经济生态圈。二是推动口岸与城市功能融合发展。推动口岸与所在城市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大口岸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推进与所在城市互联互通建设,加快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联网、共建共享,合理布局金融、保险、人才、技术等产业服务机构,配套建设居住、商业、娱乐、休闲等设施。三是打造郑州口岸经济带。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机遇,依托郑州航空、铁路等一类口岸,打造国际国内双循环战略枢纽的重要功能区。依托郑州汽车整车进口口岸、药品进口口岸、进境粮食指定口岸等功能性口岸平台,推行“前岸后厂、前岸后园、前岸后店、前岸后市”等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保税物流、电子商务、商贸流通等产业,促进区域内外生产加工、物流和服务业深度融合,形成体系高端、周边配套、辐射带动、集聚发展格局。

发展“口岸+”,拓展延伸口岸产业链

依托口岸经济区,不断延伸外向型产业链,打造口岸经济“通道+枢纽+产业链”新模式,构建口岸产业生态圈。一是推动“口岸+高端制造”发展。依托航空港区,扩大精密电子、新型显示、智能装备等高附加值产品进出口规模,加快研发、维修、再制造等产业链集聚发展,打造“河南制造”品牌,建设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制造业产业集群。发挥郑州“米”字形高铁优势,规划建设高铁动车工业园,积极争取动车维修项目、关联零部件制造企业投资落户,带动高铁动车维修业及相关配套企业集聚。二是推动“口岸+跨境电商+物流”发展。建设口岸物流产业园区,鼓励现有物流企业与国内外大型物流集团通过参股、控股、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重组联合,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规模较大的口岸物流企业集团,鼓励开展跨区域、跨国多式联运物流业务。加快线上平台建设,助推跨境贸易便利化,完善线下园区功能,提升跨境电商公共服务能力,整合多边数据信息,做大做强跨境电商产业链。三是推动“口岸+总部经济”发展。依托航空、铁路等一类口岸,培育总部经济发展环境,为企业之间沟通交流和商务往来提供高档写字楼宇。大力发展融资、结算、保险、信托、租赁等供应链金融业务;依托优良的营商环境和与埠外对接的平台,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和法律、会计、审计等专业服务,在企业注册、认证许可、人才引进、跨境交易、离岸贸易等方面创造更为便利的运营环境。四是推动“口岸+消费中心”发展。依托口岸经济区,推动医药、汽车、水果、冰鲜水产品、化妆品等进口商品展示、全国交易集散基地建设;支持高端消费品牌跨国公司在郑州口岸设立亚太和全球分拨中心,推动国际知名高端品牌、新兴时尚品牌集聚。支持郑州航空口岸建设国际商品免税购物中心,争取更多免税政策和项目在免税购物中心落地。

发展电子口岸,提升通关过关效率

加快推进口岸信息服务整合,推动各部门、各地方信息互联互通,推进部门信息化升级和口岸数字化转型,赋能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推进口岸信息化。整合全省进出口数据资源,建立健全权责清晰、管理规范的信息发布、更新与利用共享机制,推动数据安全开放,建设能够与国家单一窗口平台、国内贸易政务平台对接的基础信息资源平台。加强企业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打通“关、汇、税、物、融”信息壁垒,通过“数字化围网”“一物一链”“一企一账”等管理和技术创新,在有效监管前提下,实现数据全链条服务从现有的口岸信息化拓展为包含产业园区、外贸综合服务平台、物流运配等一体化的综合服务,打造“平台+产业”的口岸信息全产业链生态圈。二是与沿海沿边口岸协同发展。整合全省资源,与主要港口无缝对接,加密至天津、连云港、青岛、宁波,开辟至广州、海南、云南,形成辐射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经济带的通道网络;提升周口、漯河、淮滨等港口码头吞吐能力,新建、改建航道,形成贯通淮河、长江水系的通江达海水运通道。支持省国资企业、铁路企业及其他企业和各省辖市合作组建专业化运营公司,与重点海港进行股权合作,推进联运通道、铁路专用线等设施共建共享。三是提升通关效率。依托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铁海河海联运信息系统,实现我省与沿海口岸一体化通关、“一单式”联运。扩大压缩整体通关时间成效,推进口岸作业时间精细化管理,进一步压缩海关申报前相关检验检疫、卸货理货、申报准备等作业时间,提升铁路口岸等重点区域通关时效。

加强制度创新,优化口岸营商环境

着眼提升口岸通关效率,创新运营管理机制、监管服务、企业服务,推动形成内陆地区效率最高、服务最优的口岸营商环境。一是创新运营管理机制。依托口岸工作部门联席会议机制,统筹铁路、水运、海关等部门的行政管理、公共服务等信息资源,建设集信息发布查询、“一站式”政务服务、在线审批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进一步提升运营管理水平。开发全省统一的特殊监管区域辅助监管系统、跨境电商综合服务系统等,逐步实现各特殊监管区域信息互联互通,推动全省口岸智能通关服务建设。二是深化监管服务创新。探索复制海关管理机制、监管服务和科技手段改革创新政策,实现智慧智能、高效便捷海关综合监管。推广企业集团加工贸易监管模式,简化集团内企业间保税货物流转手续,满足企业灵活生产需要。优化跨境电商监管流程,促进新业态健康成长。创新“多查合一”工作模式,提升进出口货物质量安全水平。探索实现非保税货物与保税货物同仓存储和集拼分拨,促进货物便利、高效、安全流通。三是创新企业服务模式。完善口岸收费目录清单公示制度,推广“一站式”阳光收费,支持引入市场化竞争机制,加强口岸收费清理检查。落实口岸查验环节相关费用减免政策,推动将口岸作业、查验等费用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实现口岸基础作业“零收费”,运用原产地政策为企业减免进口国关税,进一步降低进出口环节合规成本。鼓励在口岸作业环节引入第三方服务平台,依法合规拓展口岸通关、物流、金融等领域的个性化服务。

(责任编辑:王凤臣)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