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襄阳、宜昌区域科创中心建设提速

时间:2021-10-22来源 : 科技日报作者 : 吴纯新 余翔

原标题:新增两家湖北实验室——湖北襄阳、宜昌区域科创中心建设提速

10月20日,从湖北省新闻发布会获悉,湖北全面启动襄阳、宜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湖北隆中实验室、湖北三峡实验室筹建工作紧密推进。

瞄准六大方向发力

湖北省科技厅厅长王炜介绍,襄阳、宜昌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是湖北南、北两个阵列的龙头。将推动两地通过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先试,敢闯敢创,探索出省域副中心城市科技创新的新路子。发挥襄阳、宜昌区域龙头作用,辐射带动“襄十随神”“宜荆荆恩”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目前,经湖北省推进科技创新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北省人民政府同意,襄阳、宜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案已经印发实施并全面启动建设。

湖北将从六大重点发力加快推进襄阳、宜昌区域创新中心建设。整合省内外科技资源,在襄阳、宜昌布局建设湖北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

围绕襄阳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集群,围绕宜昌绿色化工、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集群,培育壮大一批科技型领军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提升优势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推进襄阳、宜昌国家高新区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新建一批省级高新区,兴办一批科创园区。

同时,推进科技成果评价改革,支持襄阳、宜昌开展成果转化政策创新和先行先试,协调推动院士团队成果、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成果到襄阳、宜昌落地转化;支持两地开展人才引用政策创新,创新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分别组建“襄十随神”“宜荆荆恩”城市群创新联盟,加快建设“襄十随”和“宜荆荆”科创走廊。

襄阳谋划“五大工程”

根据《襄阳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案》,襄阳将聚焦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关键材料、基础材料和前沿材料,突破关键制备技术,破解产业化应用瓶颈,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材料创新极。

围绕区域产业发展导向和企业需求导向,打造“襄十随神”汽车产业创新引领区、汉江生态经济带“双碳”科技创新应用先行区和“北部列阵”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襄阳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太晖介绍,该市明确实施“五大工程”。实施创新策源工程,强化襄阳高新区“创新驱动核”功能,建设襄阳(高新)科技城、襄阳(东津)科学城、襄阳(尹集)大学城,打造“一核三城”创新主平台,依托武汉理工大学高水平建设湖北隆中实验室,打造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前沿新材料创新中心;实施双链融合工程,到2025年,力争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20年的21.8%提高到24%,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00家、实现总量倍增;实施人才引领工程,通过实施“隆中人才支持计划”,五年内,力争新引进产业领军人才50人、高层次科技人才5000人、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550个。

同时,实施要素聚合工程,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设立科技创新引导基金、培育创业投资市场、实施“金种子”培育计划,为科技企业提供有力有效的融资支持,多措并举营造活力迸发的创新创业生态;实施协同创新工程,重点打造“襄十随神”科创走廊,强化汉江生态经济带创新联动,推进市域、区域间的协同创新。

宜昌布局“三区一地”

《宜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案》提出,以“三区一地”为战略引领,“三区”即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绿色化工创新升级示范区、长江经济带清洁能源创新应用样板区、“宜荆荆恩”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引领区。

“一地”即湖北省“南部列阵”产业创新策源地,确保“十四五”末,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年均增速从2020年的7.4%提高到14%以上,形成辐射带动“宜荆荆恩”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宜昌市委副书记、市长马泽江介绍,该市在创新体系上,强化“由点及面”系统支撑。围绕湖北三峡实验室、宜昌高新区、三峡大学创新生态圈、宜昌科教城、市域创新联合体和“宜荆荆恩”科创走廊,构架多层次、全覆盖创新体系。

围绕绿色化工、生物医药、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等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聚焦创新平台建设,强化科技服务新供给,实施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工程;打造企业成长新梯队,力争“十四五”末,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翻一番,分别达到1200家、2000家;高标准打造“三峡人才城”,建设“宜昌创新大脑”,加强数据开放共享与价值挖掘。

今年,该市财政科技投入增幅将达到160%以上。出台科创中心建设《若干措施》和“人才新政”配套文件,形成“1+2”政策体系,拿出“真金白银”激励企业创新、吸引人才聚集。

(责任编辑:董天昕)
Back to Top